本标准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 899- 2013《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规范》,与DB33/T 899- -2013相比, 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运行速度(见3.4,2013年版的3.8)、路侧安全净区(见3.5,2013年版的3. 11)、偏压隧道(见3.7, 2013 年版的3.17)、微开挖洞口(见3.8, 2013 年版的3.20)等定义,增加了高陡路堤(见3.6)定义,刪除了长上(下)纵坡(见2013年版的3.4)、长陡纵坡(见2013年版的3.5)、长直线(见2013年版的3.6)、小半径平曲线(见2013年版的3.7)、应急避险车道(2013 年版的3.9)、生态挡土墙(见2013年版的3.10)、高路堤(见2013年版的3.12)、高边坡(见2013年版的3.13)、高挡墙(见2013年版的3.14)、高架桥(见2013年版的3.15)、隧道群(见2013年版的3.16)、单压明洞(见2013年版的3.18)、偏压明洞(见2013年版的3.19)、服务区(见2013年版的3.21)、停车区(见2013年版的3.22)、中水回用(见2013年版的3.23)等定义; b) 更改了基本规定(见第4章,2013年版的4章) ; c) 更改了第5章一般规定(见5.1, 2013年版的5.1),增加了沿线设施勘察(见5.10、5.11) ; d) 更改了第6章地形图测绘方法(见6.2.4,2013年版的6.2.4),增加了数字地面模型(见6.2.5)、工程经济调查(见6.11) 、提交的成果资料(见6.13) ; e) 更改了第8章中的应急避险车道设计(见8.6,2013年版的8.6).横断面设计的要求(见8.4.1,2013年版的8.4.1),增加了超高过渡段的最小纵坡(见8.3.2) 、变坡点竖曲线之间的直线坡段长度(见8.3.3) 等相关要求; f)更改了第9章中的一般规定(见9. 1,2013年版的9.1)、一般路基(见9.2, 2013年版的9. 2)、路面设计(见9.7, 2013年版的9.8),刪除了边坡监测(见2013年版的9.7) ;更改了第10章中的一般规定,增加了桥梁独柱墩设计规定(见10. 5.7)、桥粱耐久性设计 .桥粲抗震设计(见10.16),删除了其他(2013年版的10.15) ;更改了第11章中的隧道装饰(见1114.2018年版的12. 14)、隧道管理设施i) 更改了第12章隧道机电(见第12章,2013年版的13章)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宄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桂炎德、楼晓寅、李伟平、郑束宁、孙章校、雷崇书、陈建荣、彭丁茂、施兹国、袁迎捷、王一斌、邵坚达、李杰、曹怡春、施轶峰、崔优凯、雷波、麻辉东、茅兆祥、孙垚、李煦阳、史方华、陈航、周天赤、叶小宝、赵长军、王昌将、陈侃福、王雅茹、张京京耿驰远、杨继厅、马芹纲、饶学平、宋伟、周义程、楼凯峰、楼华锋、黄叶陈、吴仁平、林森、曹明、陈海龙、毛松根、金慧珍。 本标准及其所替代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3年首次发布为DB33/T 899-2013; -本次为第 一次修订。
本标准规定了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的基本规定,工程地质勘察、勘测与调查、选线、线形设计、略基路面、桥梁通道及涵洞、隧道、隧道机电、互通式立体交叉及服务区、预留与预埋设施、沿线监控、环境保护、建管养一体化监测等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山区高速公路项目的勘察设计。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