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背景
原鞍山市化工三厂(以下简称“化工三厂”)位于鞍山市铁西区建设大道与惠民街交汇向东 300m 北侧,达旗街南侧,根据原化工三厂工作人员介绍,该地块原属于化工三厂生产区域,地块占地面积约 5.3 万 m2,地块南侧(隔一条 6m 宽的道路)为原鞍山化工三厂的办公区和居民区。
化工三厂成立于 1970 年,生产区占地面积约 10 万 m2,其中,惠民街以北为化工三厂的生产区域,主要从事精蒽、碳黑及聚酰亚胺薄膜等产品的生产。该企业于 2003 年即已关闭,并于 2007 年开始对生产车间等进行拆除,拆除后的场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2022 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编制了《原鞍山市化工三厂地块 3风险管控技术方案》,为下一步治理与管理工作需要提供技术支撑。
2、实施技术路线
基于场地现状条件、污染特征及风险暴露途径,分区、分类、分级设计风险管控技术方案,防止场地污染进一步扩散。优选方案的核心为遗留建筑加固+整体管控+局部开放,在完成场地清理之后,包括遗留建筑加固与放水防渗处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等的分拣等,分区开展风险管控。
(1)VOCs 污染区域
开展两布一膜水平阻隔工程,上覆土采用草本植物覆盖的方式避免水土流失;在水平阻隔锚固沟外侧布置土壤气长期监测井2口,同时布设气体监控设备1套,掌握管控区域土壤及周边环境空气的 VOCs 含量动态变化;水平阻隔区外围设置围挡与警示牌,,进一步加强管控,配合制度管控,严禁人员进入。
(2)其他表层土壤污染区域
依据地形走势在清洁土壤区域构筑行人便道,在污染区域构筑草坪、灌丛或草灌结合的人工生态景观,植物种植需在污染土层以上以清洁客土为基础,以有效避免污染土壤的直接暴露及污染物对种植作物的影响,植物种植区域以围栏和警示牌等限制人类活动。
(3)长期监测
长期监测场地大气和地下水样品,地下水采样点 8 个(调查阶段地下水监测井),监测频次 2 次/年,监测指标三氯甲烷等;大气采样点 2 个,监测频次 2 次/年,根据监测计划按时开展取样监测工作,关注污染物的迁移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风险管控措施.
(4)制度管控
由于几乎整个场地范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分布范围较大,因此整个场地均应采取制度管控。首先,需对场地现有场界围墙完整性进行检查,对存在可能造成人员进入的地方进行补漏,保证场地外围的完整性,以防止无关人员的进入;其次,在场地内需限制人员活动类型及活动区域,制定和实施各项管理措施。
(5)场地导水
主要针对绿化景观区的地表导水与收集处置。
3、结论
如项目地块按照第一类用地标准进行修复和开发,所涉及待修复污染范围基本覆盖整个地块,修复深度达到 8.0 m,待修复土方量将达到 11.71 万 m3。修复成本较高,将显著偏离地块实际开发利用价值。经与业主单位沟通,地块拟基于第二类用地情景进行风险管控,在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风险及人体健康风险的同时,兼顾管控地块的经济价值发挥,同时要求项目地块在完成风险管控施工后与周边城市景观具有较高的兼容性。依据项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风险管控及制度控制方案、后期环境监管建议,以避免地块污染对周边环境及敏感点造成影响,威胁人群身体健康。针对第二类用地使用情景,遵循污染土不离场、VOCs 区域严格控制、阻断风险途径,兼顾经济营收与城市景观、严格二次污染防控等原则编制管控方案。
优选风险管控技术方案(建筑加固+整体管控+局部开放)选择保留项目地块范围内遗留建筑,进行围挡建设,以起到警示作用; VOCs 污染区域采用“两布一膜”水平阻隔进行风险管控,为禁入管控区,管控区以风险评估确定 VOCs 污染区外延 10 m 为控制范围,边界以灌木构筑植物“围挡”;完成水平阻隔施工后,该区域可用于暂存场内清理出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并以围栏圈禁,防止堆积垃圾的散落,以待后续处理;其余区域依据地形走势和污染情况,进行绿化景观构建与行人便道构筑。同时,通过制度控制措施避免污染物迁移、扩散与人体暴露风险,重污染区设置围栏止入,形成局部开放的景观格局;采用先进的制度控制技术保证风险管控措施的长期、有效运转。
作者(asyeebor,已修改2次), 最新修改于2025-04-30 11:23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