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桥头公园地块(东侧)区域一(地块的中心点坐标为:113.323584°E,23.055671°N)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街道南洲路大沙新村2巷,东面和北面为大沙新村,南面和西面为珠江,北侧临近南洲路,地块占地面积33377.92㎡(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该地块土地利用现状为桥头公园,地块土地利用历史上为珠江船舶修造厂。根据业主提供的桥头公园地块(东侧)未来规划资料,本项目地块范围未来规划为商业设施用地B1、公园绿地G1、防护绿地G2和城市道路用地。
为了摸清地块土壤污染状况,查明该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及范围,为该地块后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24年9月,受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委托,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承担了该地块土壤调查及风险评估工作。根据国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成立项目组,于2024年9月~11月期间对目标地块开展了地块现场踏勘、资料收集、人员访谈、初步调查样品采集、样品检测分析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广州市海珠区桥头公园地块(东侧)区域一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报告》、《广州市海珠区桥头公园地块(东侧)区域一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通过了专家评审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调查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的铅、砷、有机物苯并(a)芘、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硝基苯以及石油烃(C10-C40)污染指标超过相应的用地筛选值,地块内土壤人体健康风险不可忽略,建议开展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识别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和人体健康风险水平,为地块开发再利用提供合理依据。
为此,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继续开展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等工作,编制了《广州市海珠区桥头公园地块(东侧)区域一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2025年4月通过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备案。本报告通过风险评估判断土壤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是否超过可接受水平,并计算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确定地块修复目标和修复范围及修复工程量。
根据《广州市海珠区桥头公园地块(东侧)区域一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本项目土壤污染物的种类有7种分别是重金属(铅、砷);有机物(苯并[b]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硝基苯、石油烃(C10-C40));铅、砷、苯并[b]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硝基苯、石油烃(C10-C40)修复目标值分别为400mg/kg、60mg/kg、5.5mg/kg、0.55mg/kg、0.55mg/kg、34mg/kg和826mg/kg。
污染土壤修复深度为0-7.5m,修复总土方量为26332m3。本地块共分成5个区域,其中A区域污染深度为0.5-1.5m,污染土方量为636m3;B区域污染深度为0-3.5m,污染土方量为307.5m3;C区域污染深度为0.5-3.5m,污染土方量为309m3;D区域污染深度为4.5-7.5m,污染土方量为903m3;E区域污染深度为0-5.5m,污染土方量为24176.6m3。
广州珠江实业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我单位)2025年2月中标本项目修复工程,并编制了《广州市海珠区桥头公园地块(东侧)区域一污染土壤修复方案》,按照土壤污染物种类分成重金属土壤(15769m3)、复合污染土壤(10069.5m3)、有机物污染土壤(493.5m3),均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修复技术。其中重金属污染土壤主要为砷、铅,修复土方量15769m3,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本项目修复技术选择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进行修复,从原料磨投加处置;含有机污染土壤包括复合污染土壤(10069.5m3)、有机物污染土壤(493.5m3),修复土方量共10563m3,对于含有机污染土壤本项目修复技术选择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进行修复,从分解炉高温段投加处置。
通过上述的修复路线及技术,将本地块内的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满足后续地块的城市规划和需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0/150